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蟬的生態研究


去年夏天,我和家人在戶外玩的時候,看到樹枝上有很多蟬殼,於是我們按照大順序將蟬殼黏在漂流木上,作為藝術裝置,我覺得非常有趣.而最近在中藥店的櫥窗看到蟬殼,這時我才知道原來蟬殼可以成為中藥材,而且還可以治咳嗽和喉嚨痛.這兩件事情讓我對蟬有了初步的認識.
蟬是不完全變態的漸進變態,蟬的幼蟲生長在土壤中, 幼蟲吸取樹根和土壤得到水分養分,經過四次脫殼,第五齡若蟲出土後做最後一次脫殼(羽化)成為成蟲().短時間為一年,通常皆3年以上,甚至聽說美國東北部有17年蟬-「布魯德10號」! 他們蟄伏在地底長達17年,會在溫暖的季節爬出土壤脫殼羽化,雄蟬會發出蟬鳴求偶,每隻雌蟬交配後會選擇在合適的植物枝條上或葉片上產下數百顆的卵,蟬的繁殖任務完成,但生命也進入尾聲.從出土到死亡短短1個半月的時間,幼蟲孵化後則又鑽進地底,展開另一個17年的生命周期,2016年美國東北部(包括馬里蘭州、紐約、賓州和維吉尼亞州)觀察蟬季也吸引很多喜歡蟬的觀察家,而下一次想要看到數十億同樣品種的蟬傾巢而出得等到下一個17年也就是2033年了。真希望我有機會去看到這個奇景.

而在台灣呢?根據今年5月的新聞報導,在台南的台江國家公園的防風林,發現瀕危的台灣暗蟬(北埔蟬\屬於中型蟬,體長約二至三.五公分。體色主要為淺褐色、黃褐色、橄欖綠或黑色,身體腹面有明顯白色粉蠟。台灣產的蟬,只有台灣暗蟬複眼是紅色). 不僅屬於台灣特有種,也是台灣特有屬,十分珍貴,是全世界唯一以「台灣」為名的蟬。但是台南市政府卻計畫砍除防風林蓋掩埋場,而遭到地方及環團強烈反對,希望能繼續保留此防風林讓後代子孫可以看到台灣特有的暗蟬.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生物多樣性


前幾天,我在國家地理雜誌的FB裡看到一則報導:南美洲厄瓜多政府為防止魚類過度捕撈,保育海洋生態多樣性,在全球鯊魚總類最豐富的加拉巴哥群島一帶設立新的保育區.該群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啟發達爾文的演化論,並且列為世界遺產.這個保護區有40000平方公里,比台灣的面積還要大,保護區內有隨處可見的雙髻鯊和烏翅真鯊,魚類生物量豐富多樣.看到保護區內的多樣魚種,讓我感到很驚訝.但是看到鯊魚就想到中國人愛吃魚翅的這件事,其實是對生態造成巨大危害.魚翅是漁夫從鯊魚的背鰭上割下來,然後就把受傷的鯊魚直接丟棄在海裡,讓牠自生自滅.因為滿足人類的需求造成鯊魚的死亡甚至瀕臨絕種,真是太可怕了.
20166月的一則新聞報導,3名澎湖的消防隊員吃綠蠵龜被捕,這個消息讓我吃驚又害怕.因為綠蠵龜是保育類動物,生長成成體需花20~50年時間,又是因為貪婪的人類造成綠蠵龜瀕臨絕種.而海洋的汙染也會使得綠蠵龜感染疾病,漁夫殘留的釣魚線也可能纏繞綠蠵龜的四肢,頭部造成死亡;甚至在死亡的海龜肚子裡發現有塑膠袋,這些都是人為汙染所造成的海洋災害.

邱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網”,人類和各樣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地球,讓後代子孫也能看到各式各樣美麗的生態,更不要因為人類的愚昧造成印尼貓雨事件再度發生了!